< 返回新闻公告列表

HUD市场规模激增25%,谁是领跑者?

发布时间:2024-01-25

HUD产品

HUD抬头显示主要通过将影像源(PGU)的图像经光学镜片反射后投影至挡风玻璃最终反射进人眼中,使驾驶员不用低头就可以看到相关信息,以实现安全驾驶。


HUD的核心部件包括图像生成单元(Picture Generation Unit,PGU)、光学零件以及上盖三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挡风玻璃等部件。技术壁垒主要存在于投影单元(PGU)、自由曲面反射镜上。

HUD主要组件和成本结构


HUD种类

  • C-HUD——透明树脂玻璃材料,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从而成本就比较低,容易安装。但成像区域比较小,显示内容有限。因为成像距离相对来说比较近,位置低,所以如果发生事故的话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目前正在慢慢被市场淘汰。


  • W-HUD——挡风玻璃作为投影介质来反射成像。支持更大的成像区域以及更远的成像距离,显示的效果也更加具体化。但成本相对来说会更高,因为挡风玻璃一般为曲面玻璃,所以W-HUD一定是要根据挡风玻璃的尺寸和曲率去搭配高精度非球面反射镜。一般,W-HUD是在购置车辆的时候进行选装配置的。


  • AR-HUD——AR和抬头显示的融合,通过挡风玻璃作为投影介质来反射成像,但不仅是只在前挡玻璃上实现相关的参数与数据,还与车外的环境相互结合起来。等技术成熟后可能展示更多的内容,将所呈现的信息,图像和交通情况进行融合并有效的提醒驾驶者,从而有效防范交通事故的发生。

HUD产品对比


AR-HUD


与W-HUD相比,AR-HUD优势明显,投影信息显示丰富,可投射车道级导航内容以及可叠加ADAS相关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数字液晶仪表的功能,备受青睐。

AR-HUD的技术难度远远高于W-HUD


在解决阳光倒灌、画面重影、虚实融合等问题后,AR-HUD终于在2022年小步快跑,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从技术方案来看,目前AR-HUD主要有TFT、DLP、LCoS以及基于MEMS技术的LBS等4种技术路线,而LBS方案暂无量产交付,其余三个方案均已量产上车。其中,TFT由于方案成熟、成本较低等优势,成为当前AR-HUD量产上车的主流方案,如WEY摩卡、第二代传祺GS8、南北大众的ID系列等均选用了TFT技术方案。


市场规模

HUD在各家车企推出的新车型中的配置率正在迅速提高。与此同时,车内HUD也在不断向中低端车型下沉,国产品牌配备HUD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3年1-9月,国产品牌对HUD组合的贡献比例达到64.46%。2023年1-8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标准交付149.54万W HUD/AR HUD前置乘用车,同比增长45.86%。


2023年中国市场hud配置率13.2%,预计2026年配置率将超过25%。行业正处于需求增加的快速增长期。据预测,2025年HUD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预计将超过500万辆。


主要玩家

国外厂商主要是日系、德系、美系企业,包括日本精机、日本电装、大陆集团、伟世通等。主流国外厂商在HUD领域起步较早,在全球及中国市场上均占据较高份额。它们的优势在于配套时间长,经验丰富,产品质量稳定。


由于AR-HUD涉及多个系统,要想实现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的完美融合,不仅需要光学设计,还需要软件设计、算法优化等,厂商要在每个环节都有优秀的技术表现。


而软件、算法等领域,又恰恰是日系厂家所不擅长的,本土企业完全能够"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到了体积相对小,交互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整套光学系统的设计如何轻量化、小型化,怎么解决复杂结构下的光路规避等等问题,这些就不是日系擅长的了。


这主要是和日系厂家所处的市场环境有关,他们也有相关技术在研究,但是对外发布的节奏,加上与客户的一系列匹配,导致推出的速度相对比较慢。


国内供应商中,华阳集团、泽景电子、怡利电子、水晶光电等已实现产品量产,总体处于领先位置,其他的一些Tier 1如经纬恒润、欧菲光也在布局HUD产品;华为、未来黑科技、疆程等也已经有上车或拿到车型定点。本土HUD厂商主要服务国内车企,包括吉利、红旗、长城、蔚来、理想、东风等。

HUD中国企业竞争格局

Copyright © 2005-2024 www.intelligentcockpit.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0137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