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能驾驶汽车的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国乘用车市场已经迎来L2及L2+规模化普及、L3/L4级小规模落地的关键节点。智能驾驶系统的不断进化,车企将目光聚焦至智能座舱的创新。
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已由单纯的代步工具转变为个性化移动生活空间。现代消费者对汽车驾乘体验的提高与汽车智能化技术的进步相互促进,使得个人智能座舱市场迅速扩张。根据数据预计到2030年智能座舱市场将增至681亿美元。中国市场同样显现增长潜力。
智能座舱:驶入多屏互联时代
随着座舱技术的不断进步,显示屏作为信息交互的核心组件,已从基本的中控功能演变到集成了视频、音乐、导航等多媒体服务。
现代车辆的显示系统不仅支持语音交互、自动泊车和智能助手等功能,还要求硬件能与之同步升级以呈现复杂信息。因此,车企倾向于采用更大和多功能的显示屏来满足这些需求。
以问界M9新车型为例,可见当前智能座舱趋势:多屏互联。问界M9配备10块屏幕,包括前排三联屏、1个 AR-HUD、1个激光投影巨幕、1个百万像素智慧投影灯系统以及4个连接车机后可实现车控的专用华为平板。
可以跨屏协同,主驾、副驾均可控制后排屏幕包括激光投影的内容,随意点播实现跨屏协同,实现全车一起看。在多屏化上,智能座舱已经迈入10屏时代,预计2024年12屏方案上车。
智能座舱虽提供丰富体验,但其复杂操作、智能语音和手势识别问题仍待解决。多屏使用也增加了安全风险与乘客视觉伤害的可能。功能设计需以安全舒适为先,过分追求功能多样而忽视使用便捷,违背了智能座舱的设计宗旨。
座舱域控制器
智能座舱内的硬件,既有智能化屏幕这样看得见的“台柱子”,也有座舱域控制器这样的“幕后功臣”,可以说智能座舱需要依赖座舱控制器实现智能化操作。
智能座舱的核心组件是ECU(电子控制单元),也称为车载电脑的电子控制单元。随着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现代汽车可能需要100-200个ECU进行控制。面对分布式ECU系统带来的问题,汽车工业正将众多相似功能的ECU整合到性能更强大的处理器——即域控制器(DCU)。在座舱部分的域控制器,则称为座舱域控制器。
经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将达到1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2.68%。智能座舱市场的快速增长预计将推动相应控制器市场的发展,车企正在加大在生产与研发方面的努力。
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领域,高算力芯片是制造商的主要需求。目前全球数字产业普遍面临芯片短缺挑战,大型车企已转向自主研发芯片,而一些能力有限的制造商则选择与第三方合作。
域控制器芯片开发中存在共通的研发难题,即传统电子电气架构从分散式ECU向集成化域控制器转变,要求供应链体系调整和车企及供应商间新联系的建立,同时对芯片的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能座舱,最终理想
智能座舱技术不断进步,涵盖车载屏幕、控制单元、座椅和灯光等多个方面,以及与外界环境和交通设施的高效互动。厂商正致力于提升驾驶舱内的人工智能情感交互,未来车载AI可能预测并理解用户意图,创造极富科技感的体验。
各个车企、供应链厂商各显神通,把智能座舱的舞台变成了个性化驾驶最激烈的战场,纷繁复杂的功能、别具一格的体验无一不在刷新用户的认知。其发展已经经历了传统的机械座舱、电子化座舱、智能化座舱,终究会向全智能和自动化发展,衍生出一个属于驾乘的第三生活空间。
这样的构想还需要时间来实现,但我们将这件事情化繁为简后,智能座舱的核心仍然是便利、舒适与安全。
这既是所有智能座舱厂商的追求,也是用户需求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