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的交互设计的核心宗旨,在探讨其最优化模式之前,需要先明确它交互的目的是什么。
从始至终,汽车座舱交互一直以实现信息获取和指令执行为主旨。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交互方式经历了演变,但交互目的始终未变。有效的交互设计应致力于简化触达路径,提高操作效率。
● 触达路径短。在设计仪表盘时,考虑到人机工学原理,需确保信息展示直观且不受光线干扰,以便驾驶员能够迅速获取所需信息。同时,物理按键的设计应便于手部触及,并允许盲操作,确保操作便利性并缩短触达路径。这些遵循的都是触达路径要短的原则。
● 响应快速。在当代的车辆用户界面设计中,迅速成为了衡量交互便利性的一个关键指标。这一指标的重要性源于响应速度对于驾驶者注意力分散程度的直接影响;一个迅速响应的系统能够有效缩短驾驶员分心的时间,进而提高整体驾驶安全。
● 交互要尽可能保持安全。不论是视觉上的还是通过身体接触实现的交互,都必须确保不危害行车安全。设计师们致力于创造一种交互环境,其中驾驶员的注意力可以尽可能地集中在实际的驾驶行为上,从而降低由操作界面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除了交互模式本身,随着科技进步和汽车产品功能的多元化,车内外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多。而中控大屏的诞生实际上也是在解决信息承载这一问题。交互方式随着车辆功能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从物理按钮-数字触屏-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多模态交互的发展过程。这其实也是电子产品交互方式的演进过程。
电子产品交互模式的演进过程
交互的基础——信息承载
在从触屏到多模态交互过渡的过程中,除去交互模式本身,中控屏幕最先要解决的是信息承载的功能。这一功能随着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之后尤为凸显。在车辆本身的功能之外,中控屏需要进一步承载网联化的功能。
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方式的不同,汽车的使用场景也开始拓展,从而不仅仅拘泥于汽车这个空间场景之内。这也是智慧车联的核心用户利益点所在。
● 对于日常出行场景来说,导航和地图信息需要保证实时性和精准度,那么智慧车联就可通过线上服务的方式提供更加精准的导航和路况服务,保证出行快捷性的基础体验。
● 与此同时,智慧车联也承载了更多的信息,联通智享生态,提供娱乐性和便利性的服务。包括音乐、电台、广播、智能家居,以汽车产品为原点连接生活的周边。
● 智联控车则是为了提高细分场景的使用体验。远程的空调、充电功能的操控,尽可能做到整个用车流程内的闭环的体验的升级,使得用车场景更舒适和方便。
随着汽车的智能化使得车辆本身的功能进一步增加。原有的界面层级导致操作效率的下降。因此,在原有交互逻辑和菜单界面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中控屏幕的信息层级进行了更符合交互逻辑的设计,通过对于功能优先级的进一步梳理,功能入口的重新设计,提高了交互的便利度。
交互的未来——多模态交互
从智能座舱的交互方式上来说,多模态交互被公认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不同的交互方式之间应该主次分明。从发展趋势上来说,交互方式可以概括以下几个主要的趋势:
● 交互方法智能化:随着智能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采纳,车辆硬件性能显著提升,特别是算力的增长,为更高层次的多模态交互提供了基础。这种智能型交互能够通过主动式的机器输入替代驾驶者的主动操作,旨在减轻驾驶员的操作负担,并优化交互效率。
● 交互模式电子化:在车辆内饰设计中,减少物理控件,增强科技感,并通过多模态交互的方式集成更多功能,这是当前设计变革的主要趋向。在众多交互选项中,语音交互因其直接且安全的特点而成为突出选择。若能进一步解决其反应速度问题,语音交互有望取代多数触控操作,从而优化用户互动体验。
除了语音交互模式之外,手势识别和脑机交互可能是未来交互模式多元化的方向。手势识别的使用场景更利于除了驾驶员之外的车内乘员使用,他们可以通过手势识别从而更便捷进行娱乐场景功能的体验。
而脑机交互则具备减少驾驶员投入的基础,并且将触达途径变得更短更快。其挑战在于对于意念的识别和脑科学研究领域的进展还并不能形成完整的商业化产品。